查看原文
其他

张涌泉、梁春胜、韩小荆:近代汉字研究的展望

汉字文明 2024-07-07

点击蓝字 关注学界动态


近代汉字研究的展望

张涌泉 梁春胜2  韩小荆3

1.浙江大学文学院  2.河北大学文学院 

 3.苏州大学文学院

(本文原载《汉字汉语研究》2024年第2期)


提  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汉字研究的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近代汉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必将获得空前的发展。今后的近代汉字研究应该特别致力于辑字形、理字书、考难字、探源流、建体系、数字化、育人才等几个方面。近代汉字学的兴起和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改变汉字研究的格局。在不久的将来,近代汉字学将和古文字学、现代汉字学一起,共同构建起汉字学的完整大厦。

关键词  近代汉字  学科  展望


清末以来写本大发现,其中浩繁纷乱的俗字异体资料,为近代汉字研究展示了广阔的空间;同一时期兴起的汉字简化运动,加强了近代汉字的独立地位,凸显了近代汉字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汉字研究的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有关的论文、著作日见其多,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日益扩大,涉及简帛、石刻、写本、刻本等各类文字资料。二是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其中有关简帛文字、敦煌俗字和大型字书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此外,碑刻文字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三是研究不断深化,更加注重理论探讨和研究的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从历时的角度来研究近代汉字,把每个汉字放到汉字史的框架中进行研究;注意了近代汉字的系统性,从文字体系的角度分阶段来考察汉字的构造和演变;注意进行比较研究,从汉字圈的大视野来考察汉字;加强了和现代汉字的联系研究,特别注重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可以说,过去的几十年中,近代汉字研究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理由认为,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今后近代汉字的研究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近代汉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必将获得空前的发展。为了迎接这一大好形势,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今后所应特别致力的。

1.辑字形


各类文字资料的整理,包括各种文字编的编纂,是近代汉字研究的基础。我们的前辈已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这是我们应该感谢的。但这些工作是不够全面或不成系统的,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有很大改进的空间。古文字领域,每当一批新的资料公布,很快就会出现各种文字编。同古文字研究相比,近代汉字文字编却少得可怜,严重制约了近代汉字研究的发展。今后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按材料的门类,编纂专题性的文字编,比如《吐鲁番文书异体字汇编》《敦煌文献异体字汇编》《房山石经异体字汇编》《宋元以来契约文书异体字汇编》《民间杂字异体字汇编》《石仓契约异体字汇编》等;二是按时间的顺序,编纂断代性的文字编,比如《六朝碑刻异体字汇编》《敦煌六朝写经异体字汇编》《宋代契约文书异体字汇编》等。近代汉字各类文字资料的数量往往都比较庞大,很难像古文字资料那样搞竭泽而渔式的“字形全编”或“字形全谱”,只能择取部分异体字来作“选编”。不过所谓的“异体字”必须有时代的概念,不能按现在的标准来决定字形的正俗。比如现在“耻”为规范字,但唐代却是俗字,正字为“恥”;现在“茶”为规范字,但唐代却是俗字,正字为“荼”;现在繁体字系统“爺”为规范字,但晚唐五代却是俗字,正字为“耶”。一些旧的文字编常常根据后世或自己的习惯来确定正俗异体,这是我们使用时要留意的,我们也决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辑录时最好用摘句的方式而不要摘字,因为离开一定的上下文就无从取信;只有提供了一定的上下文,才能给读者以进一步研究的余地。当我们把上述两方面的辑录工作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整合为规模更大的成系列的各载体或断代文字编,并最终编纂一部比较完备的近代汉字文字编。只有有了各类比较完备的文字编,才能为近代汉字的理论归纳提供支撑,为疑难字的考释提供充分的证据。现在大型字典上还有许多“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的“无可考据”的字,是否真的“无可考据”?事实未必如此。相信当我们把历代异体字的家底摸清楚的时候,我们就能对许多疑难字作出令人信服的辨析和破译。

2.理字书


我们曾在多个场合讲到近代汉字研究对大型字典编纂的意义,特别是指出了现在最为权威和收字最多的《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中的不少问题,其实很多问题的根子在历代的旧字书。我国历代都有编纂字书的传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字书编纂存在重贮存轻整理、重编纂轻考辨的风气,加上传抄失误或编写失误,导致收入的部分汉字形音义不全或彼此矛盾,后来陈陈相因,问题越积越多。这些流传至今的旧字书大部分没有经过认真整理,而后来编字典的人据以收字,却没有认真甄别考证,于是以讹传讹,出现各种问题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说实在的,引用的人如果对旧字书没有下过一番钻研的工夫,是很难发现并纠正其中的疏误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传世的重要字书,如《干禄字书》《五经文字》《龙龛手镜》《集韵》《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正字通》《字汇》等等,进行认真的校理(包括校勘、疏证和编制索引等),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历代字书收字做全面的考辨与整理,从源头上清除存在的疏误。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大型字典的编纂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3.考难字


历代的大型字典都收录了一些音义不详或存有疑问的疑难字,古代文献尤其是出土文献也存有不少需要辨认的疑难字词,这两类疑难字的辨认考释是近代汉字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近代汉字研究价值的最直接的体现。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胡吉宣、蒋礼鸿、郭在贻等先生的推动下,疑难字的考释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大批原来音义不明的难字、怪字得到了正确释读和破解,成绩令人鼓舞。但有待考释的疑难字依然不少,特别是写本文献用字的辨认仍有大量工作要做,这项工作需要持续进行下去。

需要指出的是,以前的疑难字考释受制于材料,在文献佐证方面多有欠缺,有的考释侧重推理,侧重字形结构的分析,猜测成分较重,可信度不免要打折扣。其实不少疑难字可以在传世文献特别是写本文献中找到用例,如果能在字形分析的基础上辅以文献中的实际用例,证据就会更充分,结论自然也就更加可信。今后应在辑字形、理字书的基础上,在用例举证方面多下功夫。

4.探源流


如上所说,疑难字考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过这里我们更想强调常用字的研究。朱德熙先生曾说:“现在的常用字里有许多字的历史我们不清楚,譬如说‘抛弃’的‘抛’,40年代唐兰先生曾写文章专门考证这个字的来历。这种字过去人们不研究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提倡近代文字的研究,俗字的研究。现在我们对古文字知道得比较多,近代文字反而知道得比较少,有点厚古薄今,这是不对的。”这段话说得真好。国家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通用汉字8105个,像“抛”这样很多字的来历,其实我们是不大清楚的。比如:“茶”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作为国名的“隨”究竟是什么时候省作“隋”的?“娘”“孃”是什么时候混用的?“備”或“陪”是什么时候变为“赔”的?“花”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努力”古本作“怒力”,“努”字是怎么来的?等等,这些字的来历,还没有哪本工具书有明确的解释。还有今天通行的简化字,比如:“国”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辞”字、“乱”字是怎么来的?“爾”是怎么简化作“尔”的?等等,大家也都不太明白。又如很多社会上流行的俗字、方言字,我们的文字工作者也有责任对其造字理据和渊源流变作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不久前,我们曾有机会去桂林考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灵渠遗址,介绍说灵渠原有作船闸用的“陡门”三十多座,我们现场看到的就有“天下第一陡”。“陡门”的“陡”宋代之前的文献皆作“斗”,“斗”“陡”究竟是什么关系?后来又去“大墟”古镇考察,古镇的城墙上高悬着“大墟镇”的牌匾,但当地政府机关和商店门口挂的招牌却是“大圩镇”,“墟”为什么写作“圩”?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很需要我们的文字学家去回答。我们应该在历代异体字、民间用字普查辑录,字书整理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常用字、简化字、方言字、俗字的历史和传承演变作精细的微观考察,勾勒出每个字渊源演化的谱系来,最后编成《通用字源》、《简化字源》、《俗字源》一类的专著。这项工作做好了,对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推行、对正确认识简化字、对语文教学,都会有很大帮助。

附带指出,常用字的研究,应注意加强古今汉字的贯穿与沟通。古今汉字是一脉相承的,近代汉字的一些字形和用字特征,往往在上古汉字和早期隶书当中就已经出现。所以常用字的研究不能画地为牢,而必须打通古今,探寻真正的源头。但在汉字研究中,上古汉字研究与近代汉字研究之间常常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目前的近代汉字研究主要研究汉隶以下的文字,而对于上古汉字和早期隶书关注不够,所以近代汉字研究者往往很难及时、充分地吸收古文字学界的研究成果,而古文字学者也往往忽视近代汉字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要搞清楚每个汉字的传承演变,要想建立完整的汉语文字学体系,构建完整的汉字史,这种情况就必须改变。古今汉字的源流演变研究,应是今后一个时期汉字学研究需要重点加强的一个领域。这就要求古文字学界与近代汉字学界通力合作,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对于双方的研究都是有益的。近代汉字学者尤其要开阔视野,培养历史的观念,从汉字史的角度来研究汉字,力求将每一个常用字的梳理和疑难字的考释,都放到汉字史的大背景下展开。经过这样长期的积累,有朝一日,编写科学完整的汉字史就会成为可能。

5.建体系


过去几十年的近代汉字研究,微观研究着力较多,缺少系统性的观照和理论建构。我们迫切需要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近代汉字的字体、构形、职用,探讨近代汉字与古文字、与现代汉字的关系,总结近代汉字字形演变的规律,归纳近代汉字研究的方法,进而编著一部或多部具有条理性、系统性、科学性的近代汉字概论性著作,并创建一门真正的近代汉字学,使近代汉字研究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藉以指导今后的研究工作。

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加强近代汉字字源、字形、结构和用字等方面的探索和理论阐述。

字源方面,汉字字量增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形体的孳乳分化,从而形成了一组组内部关系复杂的汉字字族谱系。字源学的研究,就是要研究每一个汉字的形体来源,以及汉字字族谱系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规律。汉字的源流分化是贯穿古今的,所以字源的研究,不仅限于古文字领域,在近代汉字领域也同样需要。近代汉字中有大量的字来源不清楚,这是字源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字形方面,近代汉字异体俗字的字形,往往经历了剧烈的演变,主要有讹变、讹混、糅合、简化、繁化、类化、草书楷化、变形音化、变形义化、改换偏旁、偏旁易位、全体创造等多种情况。近代汉字字形的研究,需要在大量搜集各时期、各种文字材料异体俗字字形的基础上,排比字形演变的序列,总结字形发展演变的途径和规律,并且反过来利用这些规律分析疑难字的构形,为疑难字的考释提供理论支持。字形研究是目前近代汉字研究的重点,但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个或某一类字形,缺乏综合和系统的研究,这也影响了字形理论方面的总结和提高。

结构方面,近代汉字的结构研究包括两个层面:共时的结构类型的分析、历时的构形方式的研究。结构类型是在共时层面上进行静态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汉字结构类别,包括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类。构形方式则是从汉字的发生和创造机制角度总结出来的关于汉字构造的各种方式,揭示的是随着汉字体系的发展,不同结构类型的汉字分布情况的消长变化。目前近代汉字结构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无论是对共时的结构类型的分析,还是对历时的构形方式的研究,都因材料占有不充分而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今后需要在尽可能全面占有各种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文字资料并加以正确释读的基础上,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用字方面,近代汉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宗教、不同阶层等多个层面,用字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异,所以用字研究也应是近代汉字研究的重要内容。用字研究包括对用字习惯的研究、字词对应关系的研究、文字规范化的研究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空白较多,今后需要重点加强。

汉字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合则双美,离则两伤。但目前的近代汉字研究,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从事近代汉字理论研究的学者,往往在文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方面实践不够,掌握的字形材料有限,文字考释的水平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所作的理论探讨,也就必然缺乏深度。从事文字整理与考释的学者,则往往忽视文字学理论修养的提高,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在具体问题的考证当中而不能自拔,因而研究成果也往往是琐碎而不成系统的。今后必须解决好这种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现象,从事文字整理与考释的研究者要加强文字学理论修养,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也要加强文字的整理与考释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通过实践来丰富和深化理论。只有这样,近代汉字研究才能不断进步。

6.数字化


20世纪后期以来,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呼啸而来,所有人、所有行业都被裹挟前行,无法置身其外。面对这样的时代洪流,汉字研究者也必须主动应对,积极作为,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的途径和方法。一方面,汉字研究要为汉字数字化(如汉字计算机字库的编码、汉字属性数据库研制等工作)提供助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技术解决汉字理论研究和社会应用的问题,如利用数字化资源和技术辅助疑难字的考证、建立汉字数字资源库、分类分期字表、汉字字形总表等基础研究工作,及人名罕用字处理、地名罕用字处理等社会应用问题。就近代汉字领域而言,以下几项工作,可以积极探索和尝试:一是建设近代汉字资源库,包括历代字书字库(韵书是按韵编的字典,也可以包括在内)、各种出土文献字库。二是建设近代汉字断代资源库,按朝代建设历代文献的字形全编。这样的字库因篇幅巨大,汇编出版体量大,花费多,价格昂贵,读者难以负担,而且也不便于增补修订。而建成数据库,不但方便使用,而且可以随时修订增补。三是利用数字化资源和计算机技术,在统一的平台下对近代汉字进行系统的整理,包括字际关系整理、应用范围整理、应用领域整理、使用频度整理等。


7.育人才


现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高度重视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为此开展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推行强基计划以加强古文字方向人才培养。这对加强古文字的研究和人才梯队建设是件大好事,也是完全必要的。近代汉字作为汉字学的重要分支,与古文字可谓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而且,近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现在传世的文献主要以近代汉字记载,东亚汉字文化圈也形成和发展于近代汉字阶段。加强近代汉字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有利于国际汉字文化圈的交流与互鉴。

我们现在习惯把古文字研究看作冷门绝学,其实从文字学研究的人数和成果而言,头重脚轻,真正“冷”的是近代汉字、现代汉字的研究。我们不妨从广义角度来看待古文字,把它理解为清代以前的古代文字,这样不但有利于构建完整的文字学学科体系,也有利于为强基班学生打牢基础,培养根柢厚实、上下贯通、知识结构较为全面的的文字学研究专门人才。我们只有将数量特别巨大的近代汉字研究透了,才能勾勒出汉字由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原来的独轮车才能变成双轮车,汉语文字学研究的两翼才能趋于协调。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汉语文字学体系,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近代汉字学的兴起和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改变汉字研究的格局。在不久的将来,近代汉字学将和古文字学、现代汉字学一起,共同构建起汉字学的完整大厦。


(本文承黄德宽、李国英、陈双新等先生指正,谨致谢忱)


注释

①《康熙字典·备考》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王引之校改本,1996年,第1679页。

②参看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前言》(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邓福禄、韩小荆《字典考正》,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③朱德熙《在“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发言》,载《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年,第15—16页。

④易熙吾有《简体字原》一书(中华书局1955年),太简略,需要加以重写。


参考文献

[1]张涌泉 2003 《大力加强近代汉字的研究》,《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6期。

[2]张涌泉 2010 《汉语俗字研究》,商务印书馆。

[3]梁春胜 2018 《“近代汉字学”刍议》,《近代汉字研究》第一辑,河北大学出版社。

[4]张涌泉 韩小荆 梁春胜 景盛轩 2022 《近代汉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语言学研究》第2辑。


END

(本文据作者原稿推送,引用请据正式出版物)



编辑:翟广娇 陈安琦 李茵茵

初审:张   阳

复审:李   晶

终审:何余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